自駕車(AVs)不再是遙遠的科幻概念——它們正逐漸接近主流採用,隨著相機模組作為使這些車輛能夠感知和與世界互動的“眼睛”。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從 Level 2(部分自動化)進步到 Level 5(完全自動化),攝像頭模組正在迅速創新,以滿足安全、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需求。本文探討了自動駕駛車輛中攝像頭模組的當前狀態、技術突破、挑戰和未來發展軌跡,闡明了它們將如何塑造下一個移動時代。 相機模組在自動駕駛中的當前角色
今天,攝影模組是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早期自動駕駛車輛的基石。它們與激光雷達、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協同工作,捕捉高解析度的視覺數據,以支持關鍵功能:車道偏離警告、自動緊急制動、自適應巡航控制和行人檢測。典型的自動駕駛車輛可以配備8到12個攝影機,這些攝影機分佈在車輛周圍,以提供360度的視野——從用於近距離檢測的廣角攝影機到用於遠距離識別交通標誌和障礙物的長焦攝影機。
What makes相機模組不可或缺的是它們解釋視覺上下文的能力。與雷達(在距離和速度測量方面表現優異)或激光雷達(創建3D點雲)不同,攝像頭可以區分行人、自行車騎士和吹過馬路的塑料袋——同時識別交通信號燈、車道標記和路標。這種上下文意識對於自動駕駛車輛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做出安全決策至關重要。然而,當今的攝像頭模組仍然面臨限制:它們在低光條件、暴雨或霧霾中表現不佳,並且其性能可能受到鏡頭上的眩光或污垢的影響。這些缺口正在推動下一波創新。 技術突破重塑相機模組
未來自動駕駛車輛中的相機模組正由四項關鍵技術進步所定義,每項技術都針對關鍵限制進行改進並解鎖新的功能。
1. 高解析度與多光譜感測器
解析度不再僅僅是關於「更清晰的影像」——它關乎捕捉微小細節,這些細節可能意味著安全與風險之間的差異。下一代相機模組正在從8MP感測器向12MP、16MP,甚至20MP選項發展。更高的解析度使自動駕駛車輛能夠從更遠的距離檢測到更小的物體(例如路上的碎片),給予車輛的人工智慧更多的反應時間。例如,16MP相機可以識別100米外的坑洞,而8MP感測器則只能識別50米外的坑洞——這對於高速公路駕駛至關重要。
超越可見光,多光譜相機正逐漸受到重視。這些感測器捕捉來自電磁頻譜中不可見部分的數據,例如近紅外(NIR)和熱成像。NIR 相機在低光條件下表現良好,消除了對刺眼的高光燈的需求,這些燈會使其他駕駛者感到眩目。與此同時,熱成像相機能夠檢測熱簽名,使得在完全黑暗或濃霧中更容易發現行人或動物——這些情況下可見光相機甚至 LiDAR 可能會失效。
2. 邊緣的 AI 整合
AV攝像頭模組產生的數據量驚人:單個4K攝像頭每小時可以產生100GB的數據。將所有這些數據傳輸到中央雲伺服器進行處理會造成延遲,這對於需要在毫秒內做出反應的自動駕駛車輛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攝像頭模組正在將AI處理整合到“邊緣”——直接在模組內部。
邊緣 AI 晶片,例如 NVIDIA 的 Jetson 或 Qualcomm 的 Snapdragon Ride,正被微型化以適應相機模組。這些晶片可以運行輕量級的機器學習模型,以實時過濾、分析和優先處理數據。例如,模組可以立即標記出附近汽車突然變換車道的畫面,而不必將每一幀視頻發送到車輛的中央計算機,同時丟棄無關的畫面(如空蕩蕩的道路)。這樣可以減少延遲,降低帶寬使用,並改善車輛的反應時間。
3. 3D成像與立體視覺
雖然2D相機提供平面的視覺數據,但3D成像增加了深度感知——這是自動駕駛車輛準確判斷距離的基本能力。立體視覺相機模組使用兩個鏡頭(如人眼)來捕捉重疊的影像,通過測量兩個視角之間的差異來計算深度。這項技術正變得更加緊湊和經濟實惠,在某些低速自動駕駛應用(如送貨機器人或校園接駁車)中取代了體積較大的激光雷達系統。
對於高速自動駕駛車輛,飛行時間(ToF)攝像頭正逐漸成為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ToF 模組發射紅外光並測量光從物體反彈回來所需的時間,從而創建環境的詳細 3D 地圖。與立體視覺不同,ToF 在低光環境下也能運作,並且能更準確地檢測移動物體。一些製造商正在將 ToF 與傳統的 2D 攝像頭結合,創建“混合”模組,提供來自 2D 的上下文和來自 3D 的深度——這對於 4 級和 5 級自動駕駛來說是一個強大的組合。
4. 耐用性與自清潔設計
自動駕駛車輛中的攝影模組在惡劣的條件下運作:極端的溫度(冬季從-40°C到夏季85°C)、雨、雪、灰塵和道路鹽。即使是鏡頭上的小污漬也可能使ADAS功能失效,將乘客置於危險之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製造商正在開發具有IP69K防水和防塵等級的堅固攝影模組。這些模組使用耐熱材料(如陶瓷或增強塑料)和密封外殼來保護內部元件。
自清潔技術是另一項正在獲得動力的創新。一些模組配備了微小的噴嘴,將水霧(或水-酒精溶液)噴灑到鏡頭上,隨後有微型刮水器跟隨以去除污垢。其他模組則使用疏水塗層,能夠排斥水和灰塵,從根本上防止積聚。對於寒冷氣候,加熱鏡頭能夠融化冰雪,確保全年視野暢通無阻。這些設計改進對於使自動駕駛車輛在所有地理區域內可靠運行至關重要。
未來AV攝像頭模組面臨的主要挑戰
儘管這些進展,仍需克服幾個挑戰,才能使相機模組完全實現5級自動駕駛。
1. 環境可靠性
雖然多光譜和熱成像相機在惡劣條件下提高了性能,但沒有任何相機技術是萬無一失的。大雪可能會覆蓋鏡頭,而濃霧則會散射光線,降低圖像清晰度。即使是最好的傳感器也難以應對來自陽光或迎面而來的車燈的眩光。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更好的硬體,還需要先進的軟體算法——例如在數千種極端天氣情境下訓練的AI模型——以在視覺數據不完整時“填補空白”。
2. 數據隱私與安全
相機模組捕捉大量的視覺數據,包括行人、建築物和其他車輛的影像。這引發了對隱私的擔憂:這些數據是如何儲存的,誰可以訪問它,以及它會被保留多久?此外,相機模組也容易受到網絡攻擊。駭客可能會操縱視覺數據(例如,欺騙自動駕駛系統認為紅燈是綠燈)或完全禁用模組。製造商必須實施端到端加密以確保數據傳輸和儲存的安全,並採用強健的網絡安全協議以防止篡改。
3. 成本與標準化
高解析度、整合人工智慧的相機模組價格昂貴——目前每單位成本為200到500。對於一輛配備12個相機的自動駕駛車輛,這將使車輛的價格增加2,400到6,000,成為主流採用的障礙。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預計會下降,但製造商也必須在可負擔性與性能之間取得平衡。
標準化是另一個問題。目前沒有全球性的AV攝像頭模組規範標準(例如,解析度、視場、數據格式)。這使得不同的AV組件(攝像頭、LiDAR、中央計算機)難以無縫協作,從而減緩了創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行業機構正在努力制定標準,但進展緩慢。
未來趨勢:2030年預期會有什麼
展望未來十年,自動駕駛車輛的攝像頭模組將主導三個趨勢。
1. 與 LiDAR 和雷達的融合
AV感知的未來不是「相機 vs. LiDAR」,而是「相機 + LiDAR + 雷達」。相機模組將越來越多地與其他感測器整合,以創建一個「感測器融合」系統,來彌補各自的弱點。例如,LiDAR在霧中提供精確的深度數據,而相機則增加了情境感知;雷達在大雨中檢測速度和距離,而相機則識別物體類型。這種融合將通過標準化數據格式和強大的中央計算機來實現,這些計算機能夠實時整合來自多個來源的數據。
2. 微型化與整合
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模組將變得更小,並更好地融入車輛的設計中。取而代之的是安裝在車頂或側視鏡上的笨重攝影機,模組將嵌入擋風玻璃、格柵,甚至是頭燈中。小型化還將允許添加更多攝影機——一些自動駕駛車輛可能很快會擁有20個或更多攝影機,以實現超精確的感知。此外,攝影模組將與其他功能合併,例如LED燈或通信系統,從而減輕重量和成本。
3. 可持續性與循環設計
汽車產業正朝向可持續發展轉型,攝影機模組也不例外。製造商將使用回收材料(如用於外殼的回收塑料),並設計模組以便於維修和回收。邊緣人工智慧也將在可持續性中發揮作用:通過減少數據傳輸到雲端,攝影機模組將降低車輛的能耗。一些公司甚至在探索太陽能攝影機模組,這些模組使用小型太陽能板為低能耗傳感器供電,進一步減少車輛的碳足跡。
結論
相機模組是自動駕駛車輛技術的無名英雄,它們的演變將對自動駕駛車輛的廣泛採用至關重要。從高解析度感測器和邊緣人工智慧到3D成像和自清潔設計,技術突破正在解決當前的限制並釋放新的能力。儘管環境可靠性、隱私和成本等挑戰仍然存在,但未來是光明的:到2030年,相機模組將變得更小、更智能和更可持續,與其他感測器協同工作,創造安全、可靠和可及的自動駕駛車輛。
作為自動駕駛車輛的「眼睛」,攝影模組不僅僅是組件——它們是移動革命的基礎。對於汽車製造商、科技公司和消費者來說,了解它們的未來是駕駛前方道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