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機器人中的深度感測相機 – 轉變精確度和功能性

創建於 11.13
在機器人技術的世界裡,視覺就是一切。數十年來,2D 相機使機器人僅限於平面、表面層次的感知——在距離判斷、物體識別和即時適應方面留下了空白。如今,深度感測相機已成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者,為機器人提供了3D “眼睛”模仿人類空間意識的技術。本案例研究深入探討深度感測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實際應用,探索它如何解決長期以來的機器人挑戰並開啟新的可能性。

1. 為什麼:為什麼深度感測對於機器人技術很重要

在深入案例研究之前,讓我們澄清深度感測相機的核心價值。與僅捕捉顏色和紋理的2D相機不同,深度感測器測量相機與場景中物體之間的距離。這創造了一個“深度圖”—一個機器人用來的3D藍圖:
• 在雜亂的環境中無碰撞導航
• 精確地抓取不同形狀/大小的物體
• 識別和分類在低光或高對比度條件下的物體
• 適應動態環境中的動作(例如,移動的人或變動的庫存)
三種主導的深度感測技術驅動著現代機器人:
• 飛行時間 (ToF):發射光脈衝並通過測量光反彈所需的時間來計算距離(非常適合快速移動的機器人)。
• 結構光:將圖案(例如,網格)投影到表面;圖案中的扭曲顯示深度(對於近距離任務具有高精度)。
• 立體視覺:使用兩個攝影機模擬人類的雙眼視覺,通過比較影像來計算深度(對於戶外機器人來說具有成本效益)。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技術如何在四個關鍵行業中解決實際問題。

2. 案例研究 1:工業機器人 – BMW 的組裝線精度

挑戰

BMW在南卡羅來納州斯巴坦堡的工廠每年生產超過400,000輛汽車。其機器手臂在執行一項關鍵任務時遇到了困難:將小型、不規則形狀的元件(例如,線束)拾取並放置到汽車框架上。傳統的2D相機在兩個方面失敗了:
1. 他們無法區分重疊的組件,導致誤抓。
2. 照明的變化(例如,明亮的頂燈與陰暗的角落)扭曲了基於顏色的識別。

解決方案

BMW 與 ifm Electronic 合作,將 ToF 深度相機整合到 20 多個機器手臂中。這些相機:
• 生成了組件箱的實時 3D 深度圖,突顯了各個零件。
• 透過專注於距離數據,而非顏色或亮度,來調整光照變化。

結果

• 錯誤率下降了78%(從每班次12次錯誤抓取降至每班次2.6次錯誤抓取)。
• 循環時間加快了15%:機器人不再暫停以“重新檢查”元件位置。
• 工人安全改善:機器人故障減少,降低了生產線上對人力介入的需求。
「深度感測讓我們的機器人從‘視力受損’變成了‘目光敏銳’。」BMW生產部門負責人馬庫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表示。「我們現在每小時處理的零件數量增加了20%,而不影響品質。」

3. 案例研究 2:農業機器人 – 約翰·迪爾的除草無人機

挑戰

約翰迪爾的 See & Spray Select 機器人旨在通過僅針對雜草(而非作物)來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早期型號依賴 2D 相機來識別植物,但它們在以下方面遇到了困難:
1. 區分小雜草和作物幼苗(兩者在2D中看起來相似)。
2. 在不平坦的地形工作:山上的雜草可能看起來與山谷中的作物「同樣大小」。

解決方案

約翰·迪爾(John Deere)將機器人升級為配備立體視覺深度攝像頭的人工智慧。這些攝像頭:
• 創建了3D模型的田地,測量植物的高度和體積(雜草通常比玉米/大豆幼苗矮)。
• 計算到地面的距離,調整噴霧噴嘴以精確針對高度為2至4英寸的雜草。

結果

• 除草劑的使用減少了90%(從每英畝5加侖減少到每英畝0.5加侖)。
• 作物產量增加了8%:較少的意外除草劑噴灑保護了幼苗。
• 機器人效率翻倍:3D數據使機器人每小時能覆蓋20英畝(相比之下,使用2D攝像頭時為10英畝)。
「深度感測不僅改善了我們的機器人——它改變了農民對可持續性的看法,」約翰·迪爾的首席技術官賈米·辛德曼指出。「農民在減少環境影響的同時節省了化學品的費用。」

4. 案例研究 3:醫療機器人 – ReWalk 的外骨骼步態矯正

挑戰

ReWalk Robotics 建造外骨骼以幫助脊髓受傷的人再次行走。其早期的外骨骼使用 2D 相機來追蹤用戶的動作,但它們面臨一個關鍵問題:
1. 他們無法察覺姿勢的微妙變化(例如,向左傾斜或步伐長度不均)。
2. 這導致了不適、平衡感降低,以及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者疲勞。

解決方案

ReWalk 將結構光深度攝像頭整合到外骨骼的胸部和腳踝模組中。這些攝像頭:
• 實時追蹤3D關節運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測量步伐高度、寬度和對稱性。
• 將數據發送至外骨骼的人工智慧,該系統調整馬達張力以修正不均勻的步態(例如,將較弱的腿抬得更高)。

結果

• 用戶舒適度評分提高了65%(基於使用後調查)。
• 平衡穩定性提高了40%:使用外骨骼時,所需的行走輔助器(例如,手杖)的人數減少。
• 物理治療進展加速:患者達到「獨立行走」的速度比使用2D設備的模型快30%。
「對我們的用戶來說,每一步都很重要,」ReWalk 的首席執行官 Larry Jasinski 說。「深度感測讓外骨骼能夠‘感知’用戶的動作,而不僅僅是看到。這就是‘行走’和‘舒適行走’之間的區別。」

5. 案例研究 4:物流機器人 – Fetch 的倉庫自動導引車 (AGVs)

挑戰

Fetch Robotics的Freight1500自主引導車輛(AGVs)在倉庫中運輸包裹。他們的2D相機導航系統在以下方面遇到了困難:
1. 與動態障礙物的碰撞(例如,工人在貨架之間走動、掉落的箱子)。
2. 在大型倉庫中的不準確定位:2D 相機無法測量遠處貨架的距離,導致 2–3 吋的定位誤差。

解決方案

Fetch 升級了 AGV,配備了 ToF 深度相機和 SLAM(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軟體。相機:
• 檢測到距離達10公尺的移動物體,觸發AGV減速或停止。
• 創建了倉庫的3D地圖,將定位誤差降低至0.5英寸(對於在精確貨架位置的裝卸至關重要)。

結果

• 碰撞率下降了92%(從每500小時1次碰撞降至每6000小時1次碰撞)。
• 倉庫吞吐量增加了25%:自動導引車花費更少的時間避開障礙物,更多的時間用於運送包裹。
• 勞動成本降低了18%:較少的碰撞意味著在AGV維護和包裹修理上花費的時間更少。

6. 主要挑戰與學到的教訓

雖然深度感測技術已經改變了機器人技術,但這些案例研究突顯了常見的挑戰:
1. 環境干擾:ToF 相機在直射陽光下表現不佳(BMW 增加了遮陽板),而結構光在多塵環境中失效(ReWalk 使用了防水、防塵的相機外殼)。
2. 計算負載:3D數據需要更多的處理能力—約翰·迪爾將數據卸載到邊緣計算機以避免延遲。
3. 成本:高端深度相機的價格可以在500至2000之間,但規模經濟(例如,Fetch購買超過10,000台相機)使每單位成本降低了30%。
機器人團隊的課程:
• 將深度技術與任務相匹配:ToF 用於速度,結構光用於精確,立體視覺用於成本。
• 在早期進行實際條件測試:實驗室結果很少反映工廠灰塵或農田降雨。
• 與AI配對:深度數據本身是強大的,但AI將其轉化為可行的洞察(例如,ReWalk的步態矯正)。

7. 未來趨勢:機器人深度感測的下一步是什麼?

上述案例研究只是個開始。三個趨勢將塑造未來:
1. 微型化:更小的深度相機(例如,索尼的 IMX556PLR,1/2.3 吋感測器)將適合於微型機器人(例如,手術無人機)。
2. 多感測器融合:機器人將結合深度數據與激光雷達和熱成像(例如,通過深度 + 溫度檢測雜草的農業機器人)。
3. 邊緣 AI 整合:具備內建 AI 晶片的相機(例如,NVIDIA 的 Jetson Orin)將即時處理 3D 數據,消除快速移動機器人(例如,倉庫自動導引車)的延遲。

8. 結論

深度感測相機已將機器人技術從「看見」提升至「理解」。從BMW的組裝線到ReWalk的外骨骼,這些案例證明了3D視覺解決了關鍵的痛點——減少錯誤、降低成本並解鎖新能力。隨著技術的小型化和成本的降低,深度感測將成為每個機器人系統的標準,從微型手術機器人到大型工業臂。
對於希望保持競爭力的機器人公司來說,信息很明確:投資於深度感測。這不僅僅是“可有可無”的選擇——它是下一代智能、可適應機器人的基礎。
深度感測技術,機器人應用,3D視覺
聯繫
留下您的信息,我們將與您聯繫。

關於我們

支援

+8618520876676

+8613603070842

新聞

leo@aiusbcam.com

vicky@aiusbcam.com

WhatsApp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