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正經歷著一場劇變——這場變革是由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的融合所驅動的。數十年來,傳統製造依賴於人工檢查、僵化的自動化和被動維護,導致了低效率、人為錯誤和錯失優化機會。今天,AI驅動的視覺系統正逐漸成為智慧製造的支柱,改變生產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從設計和組裝到質量控制和物流。隨著工業4.0的加速,這些系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希望保持競爭力、靈活性和未來準備的企業的關鍵投資。 什麼是製造業中的人工智慧驅動視覺系統?
在其核心,人工智能驅動的視覺系統結合了高解析度相機、先進的傳感器和機器學習(ML)算法,以“看見”並即時解釋視覺數據——遠超過人眼或基本機器視覺的能力。與傳統機器視覺不同,傳統機器視覺遵循預編程規則來檢測簡單缺陷(例如,缺失的螺栓),而人工智能視覺則從大量的圖像和視頻數據集中學習,以識別複雜模式、適應新場景並做出自主決策。
例如,一個訓練了數千張印刷電路板(PCB)圖像的系統,不僅可以識別明顯的裂縫,還可以檢測人類檢查員可能會忽略的微觀焊接缺陷。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它處理更多數據時,其準確性會提高——將原始視覺輸入轉化為製造商可行的見解。這裡的一個顯著例子是富士康,全球最大的電子合約製造商。富士康在2023年在其PCB生產線上部署了AI視覺系統,將人工檢查時間減少了70%,並為蘋果和戴爾等客戶降低了45%的缺陷率。
核心應用塑造智能製造的未來
AI視覺並不是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它是一個多功能的工具,解決了製造業的一些最大痛點。以下是這些系統推動變革的關鍵領域:
1. 品質控制 (QC) 與缺陷檢測
質量控制是人工智慧視覺最直接影響的地方。手動質量控制速度慢、不一致,且容易疲勞——尤其是在高產量的生產線上(例如,汽車零件、電子產品或藥品)。人工智慧視覺系統以每分鐘數百的速度檢查產品,準確率超過99%——這是人類檢查員無法匹敵的水平。
在汽車行業,例如,特斯拉在其超級工廠中使用人工智能驅動的視覺系統來檢查電池單元焊接和車身面板對齊。這些系統每個電池包在2秒內掃描多達500個焊接點,檢測到小至0.1毫米的缺陷。這使得電池返工成本每年減少了1200萬美元,並提高了生產通量18%。在製藥行業,輝瑞在其紐約設施中實施了人工智能視覺技術進行藥片檢查。該技術識別藥丸形狀、顏色和包衣的不規則性,這可能表明劑量錯誤,確保符合FDA標準並將召回風險降低80%。
2. 預測性維護
未計劃的停機每年使製造商損失數十億。人工智慧驅動的視覺系統通過監控設備的早期磨損或故障跡象來幫助減輕這一風險。安裝在馬達、輸送帶或機器手臂上的攝像頭捕捉視覺數據(例如,異常振動、油漏或皮帶磨損)並將其輸入到機器學習模型中。這些模型將數據與歷史模式進行比較,以預測何時需要維護——使團隊能夠在計劃的停機期間安排維修,而不是對故障做出反應。
波音利用人工智慧視覺技術對其在西雅圖的飛機組裝線進行預測性維護。安裝在機器人鉚釘機上的攝像頭監控工具磨損和接頭完整性,當部件距離故障還有30%時發送警報。這使得鉚釘設備的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了65%,並將工具壽命延長了25%。同樣,雀巢利用人工智慧視覺技術監控其巧克力工廠的輸送帶。該系統在故障發生前幾週檢測到輸送帶的錯位或磨損,防止了之前每次事件造成公司50萬美元的生產停滯。
3. 機器人引導與自動化
協作機器人(“cobots”)和自主移動機器人(AMRs)正逐漸成為智慧工廠的主流,但它們依賴準確的視覺輸入來安全高效地執行任務。AI視覺指導cobots進行精密組裝(例如,安裝微小的電子元件)或挑選和放置形狀和大小各異的物品。
BMW 在其慕尼黑工廠部署了配備 AI 視覺的協作機器人,以組裝儀表板線束——這是一項由於其複雜性而曾經手動完成的任務。這些協作機器人使用 3D 視覺來識別電線顏色和連接器形狀,並實時調整其抓取方式。這使得組裝時間減少了 40%,錯誤率從 8% 降低到不到 1%。在物流方面,亞馬遜機器人公司在其履行中心的自動化移動機器人中使用 AI 視覺。這些機器人通過每秒掃描周圍環境 100 次來導航動態環境(例如,移動的工人、堆疊的箱子),將碰撞事件減少了 90%,並將倉庫吞吐量提高了 35%。
4. 流程優化
AI視覺系統在生產現場充當“數位眼睛”,收集有關工作流程瓶頸、操作員效率和資源使用的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製造商可以識別低效率並進行數據驅動的調整。
安海斯-布希英博(ABI)在其聖路易斯啤酒廠實施了人工智慧視覺技術,以優化啤酒瓶裝生產線。攝像頭追蹤瓶子填充水平、瓶蓋對齊和標籤放置,將數據輸入中央儀表板。ABI利用這些見解調整輸送帶速度和填充噴嘴壓力,將過度填充的浪費減少了22%,並將生產線效率提高了15%——每年節省300萬美元。另一個例子是耐克,該公司在其越南鞋廠使用人工智慧視覺技術來監控縫紉過程。該系統及早識別不一致的縫紉圖案,使操作員能夠在製造出缺陷產品之前調整機器——將材料浪費減少了30%。
5. 供應鏈可追溯性
在製藥和航空航天等行業中,可追溯性是不可妥協的。AI 驅動的視覺系統通過掃描條形碼、QR 碼或甚至獨特的視覺標記(例如,表面紋理)來跟踪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組件。
強生(Johnson & Johnson,簡稱 J&J)利用人工智慧視覺技術追蹤其疫苗生產中的活性藥物成分(APIs)。相機在每個生產階段掃描 API 顆粒上的微觀圖案,將其與批次記錄連結。在 2024 年的供應鏈審計中,J&J 能夠在 2 小時內追蹤到一批受污染的 API,與手動追蹤的 3 天相比,大幅減少了產品損失。在航空航天領域,空中巴士(Airbus)利用人工智慧視覺技術追蹤渦輪葉片組件。每個葉片都有獨特的表面紋理,通過高解析度相機捕捉,讓空中巴士能夠追蹤其從鍛造到安裝的過程,確保符合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規範並簡化維護檢查。
為什麼 AI 視覺對製造商來說是遊戲改變者
採用人工智慧驅動的視覺系統的好處遠不止於操作效率。以下是它們如何提供實際價值:
• 成本節省:減少浪費、降低返工成本和減少未計劃的停機事件,轉化為顯著的底線節省。麥肯錫報告估計,基於人工智慧的質量控制可以幫助製造商將檢查成本降低30%至50%。例如,通用電氣(GE)在其燃氣渦輪部門實施人工智慧視覺進行葉片檢查後,節省了2000萬美元,減少了返工和停機時間。
• 提高生產力:通過自動化重複性任務(例如,檢查、分類),AI視覺使工人能夠專注於更高價值的活動,如解決問題和創新。西門子報告稱,在其柏林電子工廠,AI視覺接管了80%的人工檢查任務後,工人產能提高了25%。
• 改善安全性:AI視覺可以監控工作空間中的安全隱患(例如,未受保護的機械、工人疲勞)並實時提醒監督者——減少工作場所事故。3M在其明尼蘇達州的膠帶工廠中使用AI視覺來檢測未佩戴安全裝備的工人操作機械;在6個月內,安全事故下降了55%。
• 可擴展性:與手動流程不同,AI視覺系統可以輕鬆隨著生產量的增加而擴展。三星在2023年將其AI視覺部署從2條擴展到15條智能手機生產線,通過使用新產品數據重新訓練現有模型,避免了需要雇用200多名額外檢查員。
• 競爭優勢:使用AI視覺的製造商可以更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維持更高的質量標準,並更快地適應客戶需求。小米在使用AI視覺加速質量檢查後,將其Redmi Note 13系列的推出時間提前了3週,並在推出季度中獲得了10%的市場份額。
挑戰與考量因素
儘管人工智慧在製造業的未來光明,但採用並非沒有障礙。製造商必須解決以下問題以最大化投資回報:
• 數據質量和可及性:AI 模型依賴於大型、高質量的數據集來表現良好。福特在推出用於剎車部件檢查的 AI 視覺時面臨延遲,因為它發現其現有的缺陷圖像數據集不完整(缺少 30% 的稀有缺陷類型)。該公司不得不與第三方合作捕捉 10,000 張額外的圖像,這使項目時間表延長了 3 個月。
• 與現有系統的整合:許多工廠運行的舊設備可能與AI視覺工具不兼容。卡特彼勒花費120萬美元將AI視覺系統與其20年的推土機裝配線ERP軟件整合,這需要為舊傳感器定制API和固件更新。
• 技能差距:操作和維護 AI 視覺系統需要數據科學、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技術的技能——這些技能供應不足。霍尼韋爾啟動了一個內部培訓計劃,為 500 名工廠技術人員提供基本的機器學習模型維護和相機校準的培訓,費用為 500,000 美元。該計劃將對外部技術支持的依賴減少了 40%。
• 網絡安全:隨著人工智能視覺系統連接到雲端和工廠網絡,它們引入了新的網絡安全風險。英特爾報告了一起2023年的數據洩露事件,黑客從其亞利桑那州的晶片工廠訪問了人工智能視覺攝像頭的視頻流,促使該公司投資300萬美元於端到端加密和網絡分段。
未來:人工智慧驅動的視覺在製造業的下一步是什麼?
隨著人工智慧和計算機視覺技術的進步,它們在製造業中的角色將變得更加突出。以下是三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1. 邊緣人工智能實時決策
今天,許多 AI 視覺系統依賴雲計算來處理數據——這對於時間敏感的任務(例如,在缺陷中停止生產線)來說可能會造成延遲。邊緣 AI——在設備上本地處理數據(例如,相機或機器人)——將成為標準,使得無需依賴雲連接即可實現即時決策。
豐田正在其肯塔基州的汽車工廠試行邊緣AI驅動的視覺技術。安裝在焊接機器人上的攝像頭在本地處理數據,檢測缺陷並在0.05秒內暫停操作——相比之下,基於雲的處理需要2秒。這已經將缺陷焊接減少了30%,並消除了延遲相關的錯誤。這家汽車製造商計劃在2026年前將這項技術推廣到所有14個北美工廠。
2. 多模態人工智能整合
未來的系統將結合視覺數據與其他輸入(例如,音頻、溫度或振動),以獲得對操作的更全面的了解。例如,AI模型可以分析機器的視覺影像和其聲波,以檢測故障的早期跡象——提高準確性並減少誤報。
西門子能源正在其燃氣渦輪工廠測試一種多模態人工智慧系統。該系統結合了人工智慧視覺(監測葉片表面磨損)、音頻傳感器(檢測異常引擎噪音)和溫度數據(跟踪熱分佈)。早期試驗顯示,與單一數據來源系統相比,虛假維護警報減少了40%,每年為公司節省150萬美元的無謂維修費用。
3. 人工智能與人類合作
與其取代人類工人,AI視覺將增強協作。增強現實(AR)頭戴式顯示器與AI視覺結合,可以為技術人員提供實時檢查指導,或者AI可以標記異常供人類審查——將AI的速度與人類的批判性思維相結合。
波音正在為飛機維修技術人員使用AR-AI視覺頭盔。這些頭盔顯示視覺提示(例如,突出顯示的螺栓位置)和基於飛機機身相機掃描的AI生成警報(例如,“檢查此處是否有腐蝕”)。使用這些頭盔的技術人員完成維護任務的速度比使用傳統手冊的技術人員快25%,且錯誤率減少18%。大眾汽車在其沃爾夫斯堡工廠也採用了類似技術,AR-AI頭盔指導工人定制汽車內飾,將配置錯誤減少了60%。
最後的想法
AI驅動的視覺系統不僅在改變製造業——它們正在重新定義可能性。從特斯拉的電池檢查到波音的增強現實維護,現實案例證明這些工具能夠提供可衡量的結果:降低成本、更高的質量和更大的靈活性。雖然採用需要對技術、數據和技能的投資,但長期的好處——成本節省、生產力提升和競爭優勢——使這成為一項值得的努力。
隨著工業4.0的演變,人工智慧視覺將不再是區別因素,而是一種必要性。今天擁抱這項技術的製造商將在智能製造的未來中佔據有利地位。